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2.1受精作用教学设计

发布者:生物科学教师教育发布时间:2020-06-24浏览次数:1055

     

“受精作用”教学设计

 

受精作用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二个内容,紧跟减数分裂之后。我通过对课标的认真分析以及对教材的深入研究,大胆的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和顺序进行了调整,将建立模型实验挪至了“减数分裂”当中,而本节课中补充了被子植物双受精、孤雌生殖、假减数分裂的内容以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,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视野。

教学目标的确定

课程标准指出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和提出问题,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调查、观察、实验和制作等活动,体验科学家探索生物生殖、遗传和进化奥秘的过程”,本小节的学习,有帮于学生从细胞水平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,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,对于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。同时从思维特点来看,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比较发达,然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不强。因此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:

1.1知识目标

以高等动物为例阐明受精作用过程。

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。

1.2能力目标

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,扩展逻辑思维能力。

1.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
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,树立正确的自然观

教学重点、难点

2.1教学重点

受精作用过程

2.2教学难点

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

教学设计思路

问题引导,诱发探究心理 → 视频演示和提问,突出重点 → 层层设疑,突破思维难点→ 归纳总结 → 技能训练,夯实基础知识。

 

教学实施程序

教师组织引导

学生行为活动

教学意图

备注

知识回顾

展示PPT课件

1.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(填表)

2.几种细胞分裂图像识别

3.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和产生卵细胞的区别

 

随机抽查提问

 

调查学生

1.对减数分裂过程的深入理解

2.对“三看识别法”的掌握

3.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的深入理解

为后文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做好铺垫

 

新课导入

设置问题情境

“我从哪里来?”

给出三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照片(婴儿、5-6岁幼儿、成年)对学生进行引导

自然过度到本节课主题:受精作用

 

学生积极回答

学生发现在自己发育的不同阶段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。

激发学生兴趣,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氛围。

保持学生思维的适度兴奋,照片的选择要恰当,尽量将无关信息过滤掉,防止学生思维过度扩散

新课讲授

一、受精的结构基础

讲授雌雄配子结构

(给出图片)

 

渗透雌雄配子进行受精的结构特点

 

二、受精作用

1.教学视频演示

边看边引导学生注意关键信息

2.设置疑问:

受精作用该怎么定义?

受精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?
受精作用的结果如何?

受精作用的实质是什么?

受精作用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?

1.对教学视频中信息进行收集

 

 

 

2.学生讨论并分别回答问题,对于学生回答不恰当的,进行纠正

 

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。

 

 

 

 

师生共同解决疑惑的问题,强化概念学习。

 

三、动脑训练

1.减数分裂与生物多样性存在什么样的关系?

2.受精作用中双亲对子代的贡献是否一样多,细胞质DNA对生物遗传有无作用?

 

 

3.细胞质遗传现象介绍

学生可以指出:1.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具有多样性,减数分裂与生物多样性存在连带关系

2.受精作用中双亲贡献不同,但是细胞质DNA对生物遗传的作用不清楚

 

 

思维训练:

 

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,给予学生发散思维、启动已有知识的空间

 

四、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

(给出图示)

教师讲授

 

 

通过前面知识的铺垫,此处顺势而为,自然归结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,学生在接受上没有障碍,接受起来很容易。至此将授课难点层层化简。

 

五、知识扩充

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,认为应当补充:

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和孤雌生殖、假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,为学生展开更广阔的生物学画卷。

学生笔记

 

了解自然界中总是存在着特殊现象,引导在学习中不死学,体会高中生物学习其实重在方法掌握和基本原理的理解

 

课堂小结

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,指出重点知识点

自我分析,是否掌握

 

因为本节课中讲授的知识很好理解,因此对于这样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堂消化掉,减轻学业负担

 

作业布置

1.教材P25 技能训练

2.P26 练习题 一、二

课下做作业

检验原理是否掌握

对出现情况分析,共性问题课堂讲解,个性问题个别谈话。

 

4.教学反思

我通过本节的教学活动,引导学生通过问题、视频演示、观察图片,让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。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,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,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。学生在听、说、看、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、总结、自学能力。通过表达与交流、讨论环节,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见解和交流能力。通过辩证逻辑推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自然观,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。